新闻动态
2025-10-12 19:54 点击次数:189
1977年,高考在中断25年后重新恢复,这一决定改变了数千万人的人生轨迹。刘学红,正是这场历史性“复活”中脱颖而出的代表——恢复高考后的首位文科女状元。她的作文登上《人民日报》,准考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。四十余年过去,这段经历依旧照亮着她的人生,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跃迁。
1977年的高考,源于当年8月北京召开的“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”。会议上明确指出国家在科技与教育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,必须尽快选拔和培养人才。最终确定:当年就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考试选拔大学生,不再实行“群众推荐”。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调整,更是社会方向的转变——知识与能力重新成为通往未来的主要通道。
刘学红出生在一个“跟着铁道走”的家庭。父亲是铁道兵,哪里修路,家就搬到哪里。小学阶段,她几乎一年换一所学校,直到1967年随父亲调到北京,生活才算稳定一些。住进校园后,她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留学生和工农兵大学生,感受到“知识的光”,却仍不知道“上大学”对自己意味着什么。那时想读大学并不靠分数和成绩,而要“先劳动、再推荐、经审核”,门槛与路径都与今天截然不同。
展开剩余79%高中毕业后,刘学红到密云插队,在林业队种树。要想获得“进大学”的机会,关键不在学习,而在劳动指标:地翻了多少、树栽了多少、能不能当上“劳动标兵”。她个头不高、力气不大,注定很难在“体力排名”里出头。她只好把读大学的想法压下去,踏踏实实干活。好在她脑子灵、手脚快,活计做得精细高效。可当队里获得一个“推荐读大学”的名额却落在别人头上时,她还是被刺痛了:她在学习上明明更有优势,却无法靠能力改变命运。也正是这股不甘,埋下了她“非要读大学”的决心。
转机出现在1977年秋天。广播里传来消息:国家恢复高考,不分出身,人人都可报名。消息在知青点像火一样蔓延。报名点远、路途长,她和伙伴们走了一整天也要赶到,因为谁都明白这可能是“等来的一次”——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又变?按照当时的报考条件,她完全符合:热爱社会主义、身体健康、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,年龄不超过规定。她把全部希望押在当年的冬季高考上。
复习时间只有两个月,白天下地,晚上挑灯。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,大家抢课本、翻旧卷。她找不到系统资料,就把中学课本翻烂,又设法找到几张旧试卷;临考前半个月请假在家“闭关”,母亲干脆把她反锁在屋里,让她心无旁骛。
起初她更爱理科,是物理课代表,考试常拿满分。但出于“稳妥”,她临时改报文科——理科答案非黑即白,文科论述更有回旋余地;专业志愿上,她写下“北京大学 新闻专业”。这八个字,决定了她日后的职业方向。
1977年12月10日至11日,她在简陋的考场完成了人生的分水岭。第一天政治、地理、历史多为基础题,做得很顺;第二天上午数学出现等差、等比数列的综合题,她靠记忆中的公式硬是啃了下来;下午语文,是她最有把握的一科。命题作文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,她把插队生活写得真切生动,仅用九十分钟写下1700字。走出考场,她心里踏实:该努力的都做了。
等成绩的日子里,一个惊喜先到——她的作文登上了《人民日报》。母校老师后来告诉她:这篇作文评了99分,“本可满分,但总要挑点儿毛病”,于是扣了一分。很快,录取通知来了:刘学红以“文科状元”考入北京大学。那一年,全国570多万人走进考场,最终录取约27万人,录取率不足5%。她不仅“挤过独木桥”,还走在最前面。
在北大,她系统学习新闻学。毕业后进入《中国青年报》,做过记者、编辑,1998年参与创建《中国青年报》网络版,又推动创立首家市场化运作的媒体网站“中青在线”,从传统纸媒到网络传播,她把握住了媒体迭代的关键节点。2007年,她当年的准考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——一张泛黄的纸,既是个人奋斗的见证,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注脚。退休前,她的职务达到副厅级,如今淡出职场,过起了安稳宁静的生活。
人们常把刘学红的经历,与更早的“女状元”傅善祥相提并论。后者在太平天国时期以才学夺魁,却最终湮没于时代风尘。两段命运的差异,提醒我们:个人的努力需要与时代的风向相遇。制度打开一扇门,才能让天赋与勤奋走到台前;而当机遇来临时,只有长期的自我积累,才能真正抓得住。
回望刘学红:她不是“天降幸运”,而是在最艰难的赛道上,从不放弃学习与思考;她懂得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——先把能做的做到极致,再把握住那一次“敲门”的机会。也正因此,当历史的齿轮转动时,她跑在了前面。
从恢复高考到今天,时代变了无数次,但有些道理一直有效:知识能改变命运,制度要给每个人一个公平起跑线,而个人要有随时起跑的准备。命运确有偶然,但好运偏爱那些在黑夜里也握紧书本、在困境中也不肯放弃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168飞艇可以操控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